节假日白癜风专家照常坐诊崔卫平:我的公民价值形成是从读哈维尔开始
摘要:每个人都有一个公民的觉醒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公民,他需要面对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面对自己。对我来说,我的公民价值形成,应该是从哈维尔开始,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读哈维尔的时候。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的基础部教授,翻译家和文化批评家。主要研究领域有:*治哲学、文学理论和批评和当代东欧思想文化。主要作品有《带伤的黎明》、《看不见的声音》、《积极生活》、《正义之前》;译著有:《布拉格精神》、《哈维尔文集》、《通往公民社会》。■公民观每个人都有一个公民的觉醒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公民,他需要面对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面对自己。对我来说,我的公民价值形成,应该是从哈维尔开始,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读哈维尔的时候。哈维尔始终强调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取得权力,他说我们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律师、教授、演员。这些人走在一起,不是为了明天有权力,而是为了对这个国家的未来负责任,对这个国家的真相做一些发言。挑战权力会被人理解为篡权,想到变革就会想到权力的更换,是一种非常老旧的观点。而捷克当时挑战权力的人到后来只有四十分之一跟着哈维尔进入总统府,其他人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这是一个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典范。对我来说,用责任感来定义公民是公民观的最初的启蒙和最核心的概念。■阅读养成《哈维尔文集》,告诉大家作为公民如何摆脱无能为力的状态这本书告诉大家,作为公民如何摆脱无能为力的状态,从而获得力量。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无权者的权力》经常被人误解,特别被人误解的从小事做起,其实哈维尔谈论的是道德问题、责任感问题,回答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谈到了一个犯禁忌的国家里,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持异见者,比如啤酒厂的中层管理者写一份关于啤酒生产的报告,被官僚主义的上级退回,他就被认为是不合作者、冒犯者,被划为持异见者的行列。哈维尔描绘了当时捷克后极权社会里人们的道德状况和精神状况,指出当时人们的兴趣被导向关心个人利益上面,而任何对公共事务和*治问题的关心是危险的,人们躲在个人利益的私人掩体里面。《人的条件》,给公共生活提供哲学基础最初出版的时候叫《人的条件》,第二次出版的时候叫《人的境况》,这本书给公共生活提供哲学基础,人和人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阿伦特称之为世界,她也批评了人只能满足肉体需要的状况,称之为隔绝的人,和他人分开的人。这种情况有时候是不自知的,比如她分析当年的纳粹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大家忙于赚钱、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在极权或后极权社会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们不允许参与公共事务。阿伦特指出人和人之间的地带,是人的意义的生长点,人要跳出维持肉体生存的状况,要来到人和人之间去,来到世界上。有人批评中国缺少个人主义,但实际缺少的是平等的个人主义,并不缺少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秀。而且在普遍缺少平等的个人的情况下,人们很推崇一些特殊的个人,希望成为特殊的个人,成为受瞩目的明星。这是一种独唱的姿态,展示个人,这样的个人很少考虑到和周围和世界的关系。(《 人 的 条 件 》,汉 娜 阿伦 特 著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2001年版)《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花很多精力介绍西方公共生活徐贲虽然人在美国,但是和中国的社会生活、公共生活完全没有隔膜感,在《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他花很多精力 介 绍 西 方 公 共 生 活 。他 的《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一书,也值得推荐。在中国学者里面,徐贲是 推 动 公 民 文 化 作 出 最 大 贡献的一位吧。(《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徐贲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通往公民社会》,倡导创立独立的社会组织除了个人的自主性,同时还有社会的自主性,社会的觉醒,人和人关系的发育。与哈维尔不一样的是,亚当 米奇尼克更 强 调 从 恢 复 个 人 的 尊 严 道德 开 始 冲 击 极 权 主 义 无 所 不及的控制 如果说,极权主义如此践踏了个人的良心,那么 从 恢 复 个 人 的 良 心 开 始 即是一场革命。历史系出身的米奇 尼 克 把 眼 光 更 多 地 落 在 了社会领域,他呼吁的不是作为个人的行为,而是建立社会的自我组织,倡导创立独立的社会组织,让社会自己承担起自身的处境和命运。(《通往公民社会》,亚当 米奇尼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