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半月板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苏作家谢存红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复制链接]

1#

刊头题字:郝效德

----------------------------------------------------------

——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杨建平的仁心仁术

在常州骨科界只要提起杨建平这个名字,不管是医学同行,还是病患者都不会陌生,也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并啧啧称道。这些都是源于他高尚的医德,他的仁者之心,他精湛的医术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职业素养。杨建平情系医学,痴迷和执念骨伤科并为此回馈了社会。我们就用笔端来一起追寻他的奋斗轨迹和悬壶济世之举吧。

一、偏远农村孕育出骨科专家

年出生的杨建平老家在常州最偏远的农村——武进奔牛镇的金联杨家塘,与临市——镇江丹阳最近的一个村仅隔一条河。就是这块风水宝地,肥沃的土囊上孕育了一位如今饮誉四方的骨科专家。他用奋斗的结晶,用医者仁心,用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缔造出一个精彩无悔的人生。

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的他在临床工作、学习和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仅带数名规陪生、本科实习生、硕士研究生,还兼任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江苏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常州市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3D打印学组委员。

二、家庭的起因萌生治病救人的夙愿

往往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钟情于一项事业和植根于这项事业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某种特点的背景因素或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触动和痛彻才得以“完成”的。无疑,杨建平就是基于这种背景而萌生了立志从医这个领域。

记得在杨建平在上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因消化道大出血导致生命极其危险,不得不进行胃大部分切除。当时,对于本不富裕的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就像似晴天霹雳。其医疗费、护理费和营养费等等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就是在这个家庭,母亲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对家的全部担当和责任,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行走于工地做苦力活。

那时的杨建平虽然还在读书,还未成人,挑不起家庭的重任,但他亲眼目睹家庭的窘境,母亲的辛劳,患病的父亲,家庭的不堪支出。所有这些,在他心中默默地酝酿了一个出乎家庭甚至自己意料之外的决定,这件事也是他好久好久一直珍藏于心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他勤于苦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才向父母吐露了自己的秘密,他的初衷是要报考南京医科大学。他渴求学习好医学知识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得到救治,减少患病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继而全面恢复健康。他的想法既单纯也不乏实际,既遥远也不失现实。

也许,上天不负有心人,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在焦虑和期待中,杨建平梦寐以求的南京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如期收到了,当他收到并手捧着印有“南京医科大学”字样的录取通知书时,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既是心酸的泪,也是激动的泪,既是对患病父亲的一种慰藉,也是自己心中的一种期盼得以圆梦,这种期盼是他人所不能够体会的到的,也是无法体会的到的。

三、刻苦学习不耻下问是成功的基础保证

在南京医科大学学习和深造期间,杨建平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和节假日。一有时间和机会,他都会粘着自己的老师和导师问这问那,他不轻易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解决不了的试题、问题、模拟试验和实际操作。有时自己也觉得过于执着和执拗,都有点不好意思,更觉得过于牵强,但导师们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都会尽量成全他,满足他的虚心学习和孜孜以求的需求和渴求。杨建平将在课堂上,实验室中学习到的知识了于心中外,他还致力于在浩瀚的知识书海中徜徉着。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他硬是挤出时间只身前往附近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补充学校里所不具备和未涉猎到的理论知识,他将在图书馆学到和记录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做额外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他比其他同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的多,也更加地勤奋和好学,因为在他心中承载着自己的希冀、梦想和追求,也承载着做有用之才,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就是杨建平这种“贪婪”的好学精神,全面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渴求,在南京医科大学完成了全部的学业,并以医学博士的身份结业。一个好的人才辈出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时代,杨建平就是其中的一位。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的杨建平回到了家乡——常州。通过参加常州市卫生系统统一招录考试,一举考录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及科室——医院骨伤科。

作为一名在校医学博士,到了工作单位后,杨建平深知自己的许多不足,特别是临床经验和实际操作水平亟待学习和提高,自嘲自己就是一名实习生,甚至是将自己当做是一名小学生看待。令他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只要提起它来,杨建平脸上不乏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感和对恩施的敬畏和爱戴。那就是杨建平的第一位导师——王黎明教授,他不仅是杨建平的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也是省内甚至是国内著名的关节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权威专家。是王教授将一名刚进入临床实习的杨建平引进了骨科的大门,特别是让其对关节外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

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指引着自己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这些,让杨建平倍感欣慰,他也深切感受到今生遇到了贵人,遇到了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的恩人,距离希冀的目标会越来越近。可以说王黎明教授是位引路人,是位伯乐。那在接下来的工作团队和良好的氛围中,让杨建平的知识面和临床经验又有了质的长进和飞跃,这得益于科室的各位老师和领导不厌其烦的对杨建平进行科学引导和强化训练所致,特别是在瞿玉兴、吕正祥、谢国华,蒋涛主任的引导和指导下,杨建平对关节微创和运动医学关节镜外科也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是特别喜欢这类的科目,这些对于杨建平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这也为他在今后的医学的科研道路上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医院第一年就在上级医生牟晓峰主任指导下主刀完成了第一列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很顺利,恢复比预期的好很多,病人很是感激。自此之后,杨建平信心百倍,更加努力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新技术,实践手术基本技能,在他心中要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学服务。

四、过硬的医术是对患者的尊重和责任担当

医院骨伤科的十二年中,杨建平每年平均主刀完成两百多例各级各类手术,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许许多多的手术案例中,有几个特别感怀和感动的瞬间历历在目。

1、一位90岁高龄的女性,跌倒致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医院就诊,都因为高龄及身体一般情况欠佳等因素被拒绝入院。医院骨伤科,看到患者及家属无助和绝望的表情,杨建平展示出了一个医者仁心的大爱和善举,义无反顾地将老人收住在他负责的病房中。他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如果不果断尽快进行手术,老人可能会因为长期卧床致多系统并发症不久就将离开人世。在与老人及家属的沟通中,杨建平感受到了被尊重和信任,尽管他也深知即使不采取手术措施,患者和家属也不会责怪他。但作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职责和使命告诉自己,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甚至将病人从死神中拉回来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医德和善念。最终,杨建平决定将老人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并实施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比较顺利。但术后患者因为高龄及一般情况欠佳,出现了严重的术后反应,术后连续五天都出现了危急情况。这个五天对于杨建平来说有点漫长,漫长到以致好似一种煎熬,因为,他要为老人负责,要为这次手术负责,但“功底”扎实的杨建平心中有数,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一切尽在他的意料和掌控之中。尽管如此,杨建平也不敢有半点疏忽和大意。医院,守护在老人病床前,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和家属的精心护理,老人最终顺利康复出院。三个月后的一天,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自行来到门诊复诊,看着眼前站立的老人,神采飞扬,精神矍铄的样子,哪像似被病魔折腾过差一点阴阳两隔的人了。面对老人和家属投来敬佩和赞许的神情和表情时,顿时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杨建平在门诊中正常坐诊,蹒跚着走进来一位穿着朴素,满脸痛苦的中老年妇女,通过问诊得知,老人生活清苦,每天在农田里劳作,但最近几年来双膝关节开始剧烈疼痛,两条腿也变歪了,行走都很困难,下地劳作也成了一种奢望。有时,有病乱投医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样,这位妇女也医院,吃过很多药,试过很多偏方,都不见好转,最后经人介绍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杨建平。经过仔细查体并结合辅助检查,杨建平决定对她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听到要进行手术,老人愁容满面,经过杨建平的再三安慰、分析和解释,最终,老人将信任的眼光投向了杨建平并同意了手术,也许是上天恩赐与人,仰或是杨建平妙手回春之术,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一年后的一天下午,这位妇医院骨伤科,这次她不是来看病,也不是复诊,而是专程从乡下带来了她亲自收获的新大米感谢来了。她要感谢的不是别人,正是为她消除了痛苦,解决了难以解决的病患的杨建平副主任。她行走自如,满面笑容地告诉自己的救星杨建平,自从手术后身体恢复的特别好,而且她又能下地劳作了,带来的新大米就是自己亲自栽种的,一定要让杨建平尝尝她丰收的成果。听着这位妇女朴实的话语和感恩之情,杨建平心里倍觉暖暖的,也像似喝了蜜一样甜丝丝的。

3.一年夏天,一个老伯径直地来到杨建平的门诊,进来就着急地说自己腘窝囊肿,越长越大现在走路都很酸痛,老人述说着自己原来左侧跟现在一样,后来诊断是腘窝囊肿并在外院做了手术,说着老人把裤子拉起来,杨建平看到左侧腘窝后方一个长约20cm的伤口,像条蜈蚣一样盘在后方。老人反复说自己早就知道右侧也是腘窝囊肿想来手术的,但一想到左侧的大伤口就不敢贸然前来,现在出于病情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来了,杨建平听着老人的唠叨对其说,现在做腘窝囊肿可以不用大伤口了,只要使用关节镜开几个小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同时还能去除囊肿形成的关节内病变。老人将信将疑的看着杨建平,杨建平也对视着老人,向他耐心地做着解释,最后,老人欣然接受了杨建平为其治疗的方案。术后第一天老人就可以自由活动了,第一次换药时发现没有原来那样长的伤口,只是在周围有四个半毫米大小的伤口,老人佩服的赞不绝口,对着杨建平竖起了大拇指。

很多被杨建平医治好了的病患者不胜枚举,这里只是冰山一角。他时刻告诫自己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奋发,不断地提高自己,才会立足于骨科界,才会医治好更多的病患者,较大地减缓社会的压力并造福于社会。珍惜生命,追求完美的服务,做病人的知心朋友。杨建平每次握住冰冷的手术刀站在手术台前,总是面带着微笑,他这不是刻意的掩饰或假装,而是自然地流露,是最质朴的微笑,他用真情的微笑在分散病人的恐惧和痛苦。有时,一天要做几台手术,忘记时间吃饭或顾不上时间吃饭这都算是“家常便饭”。他用奉献,用汗水,用满腔的热情诠释着一位白衣天使的光荣的圣神职责、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五、善心和爱心是素养的体现

善心和爱心体现在杨建平身上再恰当不过了。由于工作的原因,临床经常碰到弱势群体受伤的情况,医院及科室领导要求先治病救人,完成最基本的救护措施,待病情平稳后再后期想办法解决回题。记得刚工作第二年,就碰到一位16岁患有骨肉瘤的年轻患者,如果不及时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由于患者没有直系亲属,科室领导就带头捐款筹集治疗及生活费用,不仅及时地解决了患者的燃眉之急,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

六、责任和担当是对社会的良好回馈

每周五的下午是杨建平既定的专家坐诊时间,这个下午没有特殊情况,他从不缺席。自然问诊的,转介绍而来的,慕名而来的患者总是围满了门诊室。他总是有条不紊,并展示出特有的亲和力,详细询问,仔细了解,亲切交谈,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患者的每一个疑问和问题,使患者如同与一位挚友交流一般。

有人说做一天可以,做一年也可以,但持续十几年如一日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天,每天到病房查房是必修课,也是雷打不动的事。他不放心病房的所有患者,他要在第一时间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的治疗效果,恢复情况以及后续的调整和治疗方案。他要将身边的规陪生、本科实习生、硕士研究生参与进来,亲身体验与患者的交流、问候,实施治疗方案和实践活动。他要教这些学生怎样做一位好医者、称职的医者,能够普济救人值得称颂的医者,更要将所学的医学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灌输和传授给学生们,使得他们能够较快地掌握和熟练医学知识并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为更多的患者减轻痛苦,为社会为国家减少负担。

七、勤勉耕耘结出累累硕果

正是杨建平的医德、医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赢得了外部的一致赞誉和好评,更是赢得了单位的青睐、器重和扶持。先后获得了院级人才培养基金、市级重大项目基金、指定参加学会活动及相关新技术的培训等。

杨建平在运动损伤的微创治疗,包括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修复重建、软骨损伤、滑膜炎、肩袖损伤、肩周炎、肩关节撞击症、腕关节TFCC损伤、踝关节撞击症等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等方面进行专题攻克和医学研究,使其在多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进展。杨建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积极进取、拼搏向上;他的努力,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将自己的职业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由此他没有辜负领导对自己的器重和栽培,没有让患者失望,更多的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应有的信赖和应有的支持。对此杨建平也斩获了不少的佳绩,获得年度先进个人多次、院新技术引进奖一次、申请专利两项、主持市级重大课题一项、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二十余篇;曾在全国骨科年会COA上做主旨发言、国内外大会发言交流多次;医院运动医学进修、入选院级英才计划。

“关于术后快速康复的论文”正在拟写当中,不久将会与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和患者见面。这不仅是一份期待,也是一份结晶,更是杨建平心路历程和孜孜以求的又一个真实写照和缩影。

八、对家庭的愧疚是无言的心痛

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让杨建平最感到对不住的是父母、妻子和孩子。是的,父亲由于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一次手术导致丙肝感染,最后直至发展成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医院救治,最近两年又患上了帕金森病,去年又因四肢无力跌倒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作为儿子的杨建平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和责任,总是将精力和心思扑在工作上,的确是分身无术无暇顾及。即使迫不得已回去一趟也是匆匆回去也要及时返还。其实,每回家一次在家里滞留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单位到老家有40多公里路程,光来回开车花费在路上就要将近两个小时,哪还有多少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呢。父亲的起居、生活照理及家务事等重担就全落在了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一个人身上,这么多年来也是够难为了母亲。每想到此,高大俊朗的杨建平总是忍不住鼻酸嘴歪,眼中流出心酸的泪水。

父母为了不给杨建平夫妇增添负担,始终执意不肯和儿媳他们一起居住。这些杨建平是心知肚明的,自己的工作实在是太繁忙了,照应不到他们。其实,杨建平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尽量争取一个月能回家探望父母一次,以此来慰藉父母的的心灵“创伤”,也以示孩儿对父母的一份敬重和孝心。

工作的性质特殊性及几乎全年无休,这对于杨建平这个小家庭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很棘手的家庭问题。妻子是常州二院的皮肤科医生,业务骨干,也有繁重的工作及科研任务等。上小学的女儿的教育和生活起居等基本都由夫人负责料理,有时,忙的够累的时候,妻子口头上偶尔也有一些小小的抱怨,但看到丈夫每天忙碌的身影,也总是和杨建平相视一笑,因为,她深知对于有事业心的丈夫来说,工作和家庭的地位,永远看重的是前者。每每至此,夫人也总是重新拾起忙于家务的担子。看着夫人消瘦的背影,杨建平除了愧疚和自责,又能和妻子做怎样的表达呢。

九、辉煌的事业有待百尺竿头

杨建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谱写出了一首首赞歌!算是小有成就的他,心中装着病患者的这份情结矢志不渝而愈发的强烈,他还要在前进的路上继续奋斗和耕耘。他要医治好更多的患者,让他们减轻更多的痛苦,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是心愿也是社会之福。

作者简介

谢存红曾用名:谢存洪,笔名:文辛止、奋进。男、汉族、大专学历。籍贯宝应,现定居江苏常州。原《宝应日报》、《扬州日报》特约通讯员。现系中国诗歌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江苏省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牟国文学微刊签约作家。有多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发表在《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人人网》、《牟国文学》微刊、《中国化工报》、《常州日报》、《扬州日报》等多家报刊、网络媒体上,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平台运作和管理团队

总编辑:泉水叮咚响

小说编辑:涛声依旧

散文编辑:心语滴翠

诗歌编辑:山花烂漫

杂文编辑:牟国达人

美术编辑:九龙山人

法律顾问:法海贵宾

投稿和赞赏说明

★作品投稿注意事项

?平台投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