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球踝名称怎么来的?
Morris年称其为“运动员之踝”,McMurray在年提出本病应叫“足球踝”(footballer’sankle)。年O,Dongoghue提出将本病称为"踝关节撞击性骨疣"(impingementexotosos)。年田佳将其称为“踝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年Morri和年McMurray认为足球踝是因为运动员在踢球时,踝关节过度趾屈,牵拉关节囊前侧,导致关节囊及韧带损伤性钙化。年O,Dongoghue则认为运动员踝关节过度背伸,使胫骨下唇与距骨颈部重复撞击,形成骨唇或骨疣,并认为骨疣的形成与关节囊和附近的韧带无关,并于年首先报道了踝关节胫骨前唇与距骨颈骨赘相互撞击,故此病被命名为踝关节前部撞击综合征。P.Vincelette等认为此病与运动中踝关节姿势不正确,致使踢球过程中软骨遭受不断累积的破坏性应力有关。G.P.williams等认为撞击性骨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趾屈及长期的暴力冲击,损伤了踝关节的软骨和韧带,致使关节活动长期不稳定,最终导致关节退化性病变的产生。曲绵域等认为由于不合槽的踝关节活动会撞击踝关节胫骨关节面,造成关节软骨面损伤,损伤的累积会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二、什么是足球踝--踝前撞击综合征的概念
踝前撞击综合征是因为踝关节创伤及(或)退变造成踝关节前侧及(或)前内侧及(或)前外侧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特别是背屈疼痛及背屈下蹲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踝前外侧撞击综合征、踝前内侧撞击综合征、踝前侧撞击综合征。踝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是踝关节前方急性内翻损伤后,下胫腓韧带、前距腓韧带撕裂后期纤维囊瘢痕化,形成类似膝关节“半月板”样组织,卡于距腓关节之间,引起以踝前外侧为主的临床综合征;踝前内侧撞击综合征是由踝关节旋前外翻扭伤,三角韧带深层纤维部分撕裂瘢痕化或小的软骨骨折或因退变造成的小的游离体卡于胫腓关节引起以踝前内侧为主的临床综合征;踝前侧撞击综合征是由于踝关节背屈扭伤造成胫骨远端前方、距骨软骨损伤、骨折或踝关节退变胫骨远端骨赘形成,距骨软骨退变软化或距骨颈骨赘形成引起的以踝前侧撞击为主的临床综合征[1]。
三、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研究
前脚踝撞击主要表现是运动范围(ROM)限制,超过70%的病例是继发性创伤或脚踝前面的重复性微创伤,它常发生在球踢("足球运动员的脚踝")或强迫性弯曲(芭蕾舞演员,排球运动员和跑步者),创伤(骨折、脚踝扭伤或脱位)、手术、风湿病或感染也是该病理学的可能原因[2]。本病的发病率高低及伤情轻重与训练年限有明显联系,年限越长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者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病并展开研究。P.Vincelette等对名运动员的踝关节X线片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年龄为23岁左右的足球运动员,90%都存在骨关节病的X线改变。J.G.P.Williams在总结运动损伤问题的时候,认为有7%的踝关节损伤会出现撞击性骨疣。年MassadaJL等对88名专业足球运动员的踝关节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右踝和左踝骨疣的发病率分别为59.1%和52.3%,而且病踝都有骨重塑现象。马国川在年春训时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8支女子足球队进行了“足球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踝关节骨关节病发生率为22%。张新定于年对名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踝关节骨关节病发病率占8.94%。而踝关节损伤的高发病率及损伤的反复性使运动员更易患此病。
四、主要临床表现
踝前撞击综合征的解剖特征是胫骨前部和距骨上单一或同时存在骨刺,骨刺对于病理诊断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踝前撞击综合征会成为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是由于骨刺的形成导致踝关节腔隙变窄而踝关节运动动过程中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不断的被牵拉至骨刺上,导致踝关节炎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厚及距腓前韧带损伤。典型的患有踝前撞击的患者是相对年轻的运动员,通常具有反复扭伤史,踝关节扭伤治疗后6个月持续出现踝关节前侧慢性疼痛,活动后肿胀,以及踝关节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3]。踝前撞击综合征的典型临床症状是疼痛,伴有足背伸活动嵌顿感。检查见足背伸活动疼痛、受限,偶尔可触及软组织肿胀,依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和常规影像检查骨赘的大小,可进行临床分级[4]。通过体格检查和识别软性积液、关节肿胀、局灶性压痛和踝关节活动受限,很容易诊断踝前撞击综合征。
五、为什么会出现足球踝—发病机制研究
1.解剖和原因
踝前侧撞击是明确的导致慢性踝关节疼痛原因,踝前撞击的特点是胫距骨赘,过去曾认为骨赘是因前侧关节囊慢性牵引所致。一般情况下骨赘是骨性关节炎的表现,但踝前撞击的骨赘见于尚未明显退变的关节内局部,其典型的位置在胫骨和距骨前侧,位于关节囊内,关节软骨的边缘。旋后损伤可引起关节软骨的前缘和内缘损伤,软骨损伤修复的疤痕组织增生纤维化,最终形成骨赘。Moon等对57例踝胫距骨赘行关节镜手术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骨赘的大小与疼痛症状的长短、活动量、机械性不稳定的程度均无相关性,而与软骨损伤程度有关。关节软骨前缘损伤也发生于强力足背伸损伤和重复性直接微损伤,背伸损伤可见于任何人,但在芭蕾舞者和足球运动员特别常见。特别是足球运动员踢球常造成局部直接损伤,球撞击在胫距关节前侧,此处仅有皮肤和皮下脂肪覆盖,故极易损伤[4]。
长期以来,在踝关节前部疼痛和运动受限的运动员中,可以观察到胫骨远端前部和距骨背颈的特征性骨刺或“外生骨刺”。孤立的距腓骨病变也有报道。前胫距骨外生骨的形态已得到充分研究,尸体解剖发现这些病变位于关节内,位于胫骨远端和距骨背侧关节囊附着处。尽管它们通常被称为“接吻骨赘”,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胫骨和距骨骨刺通常实际上并不重叠和邻接。术前CT扫描评估表明,距骨骨刺通常位于距骨圆顶中线的内侧,胫骨骨刺通常位于外侧。在背屈过程中,关节距骨圆顶中的一个明显凹槽通常“接受”胫骨骨赘。随后的研究证实,胫骨远端病变患者相应的距骨软骨病变(80.7%)和游离体的发生率很高。前关节内软组织可能单独或与骨病变一起导致撞击,前关节间隙存在主要由脂肪和滑膜组织组成的三角形软组织块。这些组织在无症状个体背屈15°后被压缩。前部骨赘可能会限制软组织的可用空间并加剧其卡压,导致慢性炎症、滑膜炎和囊韧带肥大。创伤后纤维带增厚的前胫腓韧带和滑膜皱襞也被确定为致病因素。
2.生物力学原因
撞击症发生原理目前大多数认为有两种理论,即牵拉理论和撞击理论。在踝关节跖屈运动或牵拉扭伤时,关节囊会受到牵拉紧张,反复积累性损伤,就会引起软组织炎性反应及骨赘,骨赘一旦形成,就会导致踝前软组织的挤压,从而进一步导致滑膜增生,疼痛、肿胀随之出现,称之为牵拉理论。当踝关节极度背伸或跖屈时,可导致距骨、腓骨、胫骨之间的撞击,继发软骨的反复微小创伤,创伤在反复愈合过程中就会使表层间充质纤维结缔组织、纤维软骨、透明软骨、深层肥厚软骨和软骨下骨产生钙化,使关节间隙狭窄,活动时加剧踝周软组织挤压,引起慢性疼痛、肿胀等,称之为撞击理论[5]。
踝关节是人体较重要的运动关节之一,也是构造复杂的关节之一。由胫骨下关节面、胫腓骨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关节头前宽后窄。关节的两侧有韧带加固。内侧一旁较强的韧带叫内侧韧带,外侧的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外侧的韧带均较薄弱。踝关节为曲伸运动的单轴关节,距骨滑车的特点是前宽后窄,当较窄的后部进入较宽大的关节囊中,足可以做60度左右的轻度外展内收运动。由于踝的构造是外踝低,内踝高,韧带也是内强外弱,所以,此时的踝关节具有最差的稳定性,易于受伤[9]。
MACastro等于年分别让24位篮球运动员在不稳定的试验平面上跳跃,分析运动员起跳前、起跳瞬间、空中动作、落地四个相位的关节学变化。①发现扭伤的踝关节,在空中停留时间少于正常的踝关节。②未扭伤的踝关节接触地面的角度为-3.38±10.04,已扭伤的则为-9.75±14.18。这说明了造成扭伤的原因是在落地时踝关节的空中准备时间不够、落地角度不够,造成姿势不正确[7]。
足球是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其运动过程中,对抗性极强,具有速度转换快,动作变化多等特点。其技术动作中具有许多爆发启动、急停、急转等瞬间万变的动作,踝关节易发生扭伤。同时,足球运动又是全天候的运动,运动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心理压力大,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多。踝关节肌肉力量来源于其周围的肌肉及跨关节肌肉,Lees等研究认为,一般来讲,踝关节所输出的功率来源于3个部分:27%来源于周围肌肉的收缩,53%来源于超等长收缩所储存于肌腱里的弹性势能,20%来源于膝关节所传送的功率。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