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多年来,宁波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当中无数*员、*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展现卫健系统的红色风采,宁波晚报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发起了“征集卫健系统百个红色瞬间”活动,征集到了不少珍贵的图文资料。今天起,推出“庆祝建*百年·卫健红色瞬间”专栏,一起追寻卫健红色印记。
年4月春插时胡加春在地头巡回医疗。受访者供图
“征集卫健系统百个红色瞬间”活动征集启事发出后,北仑区郭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了一张年拍摄的老照片。这张有些泛*的黑白照上,一名背着药箱的医生正在水稻田边巡回医疗。半个世纪过去了,照片上的医生胡加春如今已是古稀老人,但仍坚持每周坐诊。这位老*员一直坚守50多年前的承诺:永做人民的“红色保健员”。
52年前他就上过《人民日报》
年3月25日的《人民日报》,曾用“永远做红色保健员”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胡加春这名赤脚医生以身试针、自采草药治病救人的事迹。这句承诺,也成了他人生的坚守。
胡加春年出生在大榭堍头,那是个交通闭塞的小渔村。胡家世代贫农,祖辈以长工为生,因家境贫寒,他上完小学不得不回家务农。年6月26日,毛主席那句“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改变了胡加春的命运。“6·26指示”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培训赤脚医生的热潮,18岁的胡加春被推荐进入当时大榭部队组织的半农半医培训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一年培训期结束不久的年,全国就爆发了流脑和传染性肝炎。胡加春提出立即隔离治疗。仓库成了临时病房,病床是砖头垫门板,锅灶自己搭……简陋的肝炎隔离室建成了。
隔离病房里,胡加春与患者同吃同住,观察病情、调整药方,安抚群众的恐慌。有个3岁的患儿,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喂药、浆洗尿布的活,他们都包了。
下地头巡回医疗时有个社员落枕,胡医生用针灸推拿治疗。
治疗靠银针,药物山里寻。一双解放鞋,一件粗布衣,一条裤脚卷到了膝盖的粗布裤子,就是当年赤脚医生的典型形象。采来的草药,以生产队为单位,砌起大锅煎煮,制成糖浆,分给群众服用。
靠着“一根针”“一把草”,短短一个月,疫情被奇迹般地控制住了。
一时间,胡加春成了赤脚医生的榜样。年3月,人民日报记者专程到大榭蹲点采访。“永远做红色保健员”就是他当时的庄严承诺。同年,他光荣入*,并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工作者。更难得的是,他还受邀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受到*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一年,他才22岁。
随后的年,胡加春被推选到浙江医科大学就读。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年过古稀仍坚持一周6天半坐诊
胡加春知道,每次人生转折,都是*培养的结果,他必须兑现当初的承诺,以“道、德、诚、精”四个字为核心。他向记者解释说,那4个字就是改造思想、培养德性、工作负责、技术精湛。
年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胡加春被组织医院任业务院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除了治病救人,就是看书学习,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
75岁的胡医生在手术中
院长身体力行,医生上行下效,医院最浓厚的氛围。那些年,医院出去的很多医生,都成了独当一面的顶梁柱,有人戏称其是北仑的*埔*校。
这些年来,胡加春扎根郭巨,默默践行当年的承诺:危重病人需转院,他和医生抬着担架;产妇大出血要抢救,血不够用,他撸起袖子;患者家境贫困,他掏钱垫付……凭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胡加春赢得了“北仑一把刀”的称号。他说这是郭巨培养了他:交通闭塞,病人出不去,啥病只能找他们,逼着他们不停地学。
75岁的胡医生看病仔细出了名的
年,胡加春退休了,但他医院和郭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流坐诊,每星期6天半。
记者采访的当天,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多,他接诊了30多名患者,做了3个小手术。他对每个患者都微笑接诊,把脉仔细、问诊耐心、释疑风趣……诊室里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
75岁的老人一个下午做了三个小手术。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名75岁的老人,胡加春耳聪目明,手术下刀干净利落,缝合快速麻利。医疗费用也经济实惠。一名患者拖了40年的手部皮脂腺囊肿,15分钟被切除,总共花了多元;另一名中年男子的胸部脓肿,用时不到半小时,手术费连同一个星期的中药和西药,也就多元。胡加春说,用最少的钱为患者解决病痛,这是他的行医准则。
记者程鑫通讯员陈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