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半月板囊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把父母送养老院,就是不孝吗,这样的养老
TUhjnbcbe - 2025/1/21 17:25:00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父亲今年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他有些老年痴呆,听不进劝告;而我妈妈,十年前换了半月板,现在经常腿疼得走不了路,如何照顾父母养老,是我们家的头等大事。

今年年初,在我们的劝说下,老两口住进了政府开办的康养社区,这属于目前我居住的城市一个高端养老机构,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

送父母去养老院,我们姊妹心里都不是很好受,也担心被别人指责不孝,但是在家里,谁也无法做到24小时全方位陪伴,毕竟我们还都有自己的小家,还都有别的责任要尽。

无论是谁,都会有父母。伴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这代人基本上家里都有几个兄弟姐妹,赡养老人尚可以分担责任,但是我们自己,每家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孩子,当我们也一天天的衰老,养老问题摆在面前,谁又能避免得了?

你家是否也有一样的养老困惑呢?

阿图.葛兰德,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和新闻工作者,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是《时代周刊》年全球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医生。

他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正视衰老和死亡,这是无可避免的。他用身边亲人,朋友的大量事例揭示了不同的人在亲人老去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家有老爹老妈,抱着怎样面对生命最后的想法,我通读了全书,掩卷深思,心里沉甸甸的,作者以医生的视角看待衰老,讲了一个个真实沉重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怎样与亲人告别吧。

一、崩溃接受衰老这件事

作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了一系列动物包括以前人类的寿命,现在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寿命比过去延长了很多倍,所以,当我们感到衰老时,实际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已经远超了它本身的寿命,所以我们都要正视器官衰竭衰亡的过程。

我父亲现在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他记不住事儿,有一些狂躁,平时总是漏尿,但又听不进劝说与提醒,与他交流,特别困难。

真想不通,以前温和能干的爸爸怎么会变成这样,听多了运动健身逆龄的广告,以前我还经常劝说他要去锻炼,认为他这样是因为不爱运动造成的加速衰老,现在才明白,原来这就是爸爸身体里器官的老去,长期坚持的运动,应该是会延缓老化的到来,但是却做不到阻碍衰老呀,老爸的现在,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衰老进而衰竭吧?

二、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残酷的话题,原来,世界哪里的老人都不接受养老院啊,但是,在一些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下,我们只能屈从,而现在社会,好一些的养老院已经完全能取代家人的照料。

我父母年初进的养老院,一转眼,半年过去了,时间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老妈老爸都得到了全面的照顾,每天要进行的很多检查,是我们在家无法做到的,而且妈妈还交到了朋友,每天一起“做功课”,忙得不亦乐乎;老爸也有了陪他一起说话的“伙伴”,每次去看望老人,都能感到他们从内而外的笑容。

三、艰难的对话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怎样能安全的、体贴的养老,有尊严的离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只是时间长短不同。是徒劳的增加一项项化学治疗,带着残破的躯体,一样走向终点;还是接受现实,微笑着离开……说起来,都很容易,但真正遇到问题,就像现在,如果要假设面对父母的最后时刻,而又被医生询问家属意见,是否“拔管”时,那样的抉择会有多么惨痛,我现在依然不敢去想。

不知几十年后当我们自身遇到同样问题时,我们的家属是否也会面临一样的痛苦?

对父母,我们都希望他们能一直陪伴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可能会是人生最大的无奈。

希望现在的决定不要留下遗憾。

四、勇气最好的告别

这更多的是一种安慰,“身前预嘱”是死者的寄托,是家属的承诺。

去年,我朋友的爷爷去世了,老人家是建国后本省的第一任铁路局局长,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遗体火化后,朋友就抱着骨灰盒,坐上火车一路撒骨灰,省内大部分的铁路沿线几乎都洒上了老人家身体的一部分……听到这件事后,我的心里久久都不能平静……,遵守遗言,是我们对亲人的守诺,也是对自己的慰藉吧。

让我们与亲人相互理解,共同寄希望于来生再见吧。

这是一本感人肺腑的书,也因此看的我心潮澎湃,葛兰德医生大量的举例,让人仿佛不但在现场目击了一个个垂危病人的最后时光,更是体验到了一个个临终生命的哀痛悲伤。死生有度,生命无常,愿在现代社会不断完善的保障体系照顾下,我们都能安详地与世界告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父母送养老院,就是不孝吗,这样的养老